李旭——《廉鉴》观后感
发布日期:2022-02-14    作者:李旭    来源:    点击量:622    分享到:

公生明,廉生威。千百年来,世人敬畏“廉”、推崇“廉”、坚守“廉”,但“廉”究竟从何而来?这其中有着怎样的坎坷历程?历经千年时光传承发展的古代“廉”文化,对于当下的治国理政和反腐倡廉建设又有着怎样的借鉴意义?这些问题的答案已在大型廉政文化纪录片《廉鉴》中揭晓。《廉鉴》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揭示廉则兴、贪则衰的治国之道,弘扬不畏强权、公正执法的优良传统,树立激浊扬清、追求正义的价值取向,推崇克己修身、廉洁奉公的道德人格,为我们提供了一部研究和借鉴历史的教科书。在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重拳惩治腐败,强势反腐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廉鉴》更加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给予我们更多的警示与告诫。  

以廉为本,轻名利,讲操守,提高自身修养。自古以来,我国各个阶层和各个朝代均高度注重以道德引导官员,提倡以德为先、以廉为本。当前,要实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首要前提是“干部清正”,党员干部要守住自己的节操,努力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要怀修养之心,提高思想境界。我国历来有注重自省和个人修养的传统,强调“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当前,党员干部要以“慎独”的精神要求自己,始终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借鉴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通过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磨砺,将党和人民以及社会长期形成的政治原则、道德律令转化为自己的内心信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树浩然正气,扬昂扬锐气。

 要怀淡泊之心,正确对待名利地位。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以淡泊之心对待个人名利和职位升迁,甘于吃苦,不计得失,谋事而不谋利,奉献而不索取,以国家的发展和人民利益的实现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而不以个人进退荣辱为怀。

 要怀律己之心,抵制各种诱惑。在当今,面对纷繁复杂的客观环境和社会思想、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的新形势,党员干部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断强化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慎独慎行,择善而交,自觉清除和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始终做到一尘不染、两袖清风。

 以廉为纲,重勤政,求实效,切实转变党风政风。“廉”是为官从政者最起码的政治要求和道德价值取向。党员干部要以廉为纲,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切实转变党风政风。

要突出勤政爱民,心系群众。用心爱民,才会得民心。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脚踏实地深入群众,依靠群众,关切民之疾苦,体察民之忧患,排解民之急难,自觉地为民尽责、为党分忧,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要突出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千百年来人民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治国理政的重要结论。面对中央经济发展“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总基调部署的深入推进,要深入实际察实情,强化调研理清思路,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要围绕决策督实事,善于协调抓落实,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位;要提高效率讲质量,主动服务求实效,切实提升基层执行力。

 要突出廉洁从政,秉公用权。党员干部要牢记“执政为民、立党为公”的宗旨,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正确处理好亲情与党性的关系,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公私分明,决不能把权力变成以权谋私、假公济私的工具。

 以廉为帜,重品行,作表率,引领良好社会风尚。党风政风影响社会风气,党风政风清明则民风淳厚。党员干部应该成为社会的“正能量之源”,以正直清廉、施政以德、忠于职守为社会作出表率,成为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和先行者。

 要带头弘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如果不提倡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价值取向,必将走向衰亡,这是历史规律和社会真理。要以实际行动践行“延安精神”,党员干部应当牢固树立“以勤俭节约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观念,带头增强节俭意识,并把它体现在生活细节上,落实到工作实践中,杜绝讲排场、比阔气、挥霍浪费,杜绝安逸享受、因奢入腐、损公肥私。党员干部带头克勤克俭,清正廉洁将蔚然成风。

要带头做恪守诚信的典范。把诚信的外在道德约束内化为自己的品德素养和人格魅力,珍惜诚信声誉,维护诚信形象,践行诚信美德,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光明磊落、坦坦荡荡,促进诚信成为一种时代风尚和普遍自觉。

要带头塑造简约务实形象。要严格落实“八项规定”,各项工作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倾听群众真切的声音。下决心改进工作作风,把时间精力用在攻坚克难,促进企业发展上。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简约务实形象赢得公司员工的信任和拥护,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为奋力实现公司2022年各项既定目标贡献力量。(李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