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炭报 | 建成世界最长输煤管道,打造绿色高效物流新模式
发布日期:2025-07-09    作者:付增战    来源:    点击量:162    分享到:

在陕北高原与关中平原的地下深处,一条727公里的“钢铁巨龙”正以每日3万吨的输送量,将煤炭化作流动的“黑色血液”源源不断地输送至用户端。 

神渭输煤管道北起榆神矿区,南抵关中煤化工基地,途经4市18县区,用全地下管道运输颠覆了“煤炭靠车拉、铁路运”的传统。作为世界最长、我国唯一的长距离输煤管道,其单批次连续稳定运行超244天、年输送能力达1000万吨,不仅刷新了行业纪录,也创造了“高效运煤不见煤”的绿色模式,成为能源运输革命的鲜活注脚。 


历尽艰辛始建成


11122112.png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jpg

神渭输煤管道的建设和运营历尽艰辛。陕西省是我国煤炭生产大省,陕煤集团承担着带动全省煤炭事业发展的重任。该集团经过科学论证和充分调研,确立了“煤矿开采—管道输煤—煤化工上下游一体化发展”思路,将管道输煤作为建设新型物流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该集团于2011年3月成立陕西神渭煤炭管道运输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神渭管运公司),负责神渭输煤管道的建设运营。 

“这是一条铺在‘地质博物馆’里的管道。”神渭管运公司生产运营分公司副经理谢义华站在管道中央控制室的电子屏前,指着密密麻麻的工程标注感慨道。该项目涉及1537处穿(跨)越工程、60条隧道、8座地面泵站,施工难度超乎想象:在延安段,管道需穿越17条断裂带;在渭南丘陵区,落差达1096米的地形如同“过山车”。 

2015年,项目因征地拆迁停滞半年,沿线117处断点如“肠梗阻”般阻断施工。谢义华带领团队扎进村庄,跑遍47个行政村,最终以“生态补偿+就业帮扶”模式打通堵点。2019年10月全线贯通时,建设者们在隧道岩壁刻下“今日贯通,告慰初心”八个大字。 

更难的是调试关。2020年8月管道带水试运行期间,榆林段管道因地形落差出现“水击”现象,技术团队连续72小时驻守泵站,用自主研发的技术保障了全线路稳定运行。 

神渭输煤管道总投资130多亿元。2012年7月开工建设,2019年10月底全线贯通,2021年底具备试生产条件。2022年,该项目成功通过高负荷、长周期性能考核验收,全年输送原煤500万吨。将53%浓度管道输送水煤浆提浓制成65%以上的高浓度的水煤浆,供化工用户直接使用,较化工用户自制水煤浆浓度高4个到6个百分点,用户生产负荷及经济效益提高10%以上。该公司在行业内首次实现了67.1%高浓度水煤浆制备,填补了国内煤化工制高浓度水煤浆的空白。2023年,该项目顺利进入生产运行阶段。2024年4月,该项目顺利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72小时连续运行考核。“目前,神渭输煤管道已实现每年1000万吨煤炭输送能力。”谢义华介绍。 

在神渭输煤管道带浆试运成功座谈会上,我国浆体管道专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浆体管道协会名誉主任韩文亮说:“神渭输煤管道的建成,同第一条输油管道、第一条高速公路、第一条高铁建成一样,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它标志着煤炭不仅可以用公路运、铁路运,还可以用管道运。它的成功,充分说明中国人完全掌握了复杂的管道输煤技术。” 


科技创新助腾飞


在神渭管运公司水煤浆管道实验室里,技术研发中心经理闫建党举起两瓶水煤浆介绍道:“左边这瓶浓度为53%的水煤浆是我们神渭输煤管道煤浆输送浓度,较国外的输送浓度平均提高4个百分点;右边这瓶浓度为67.1%的水煤浆是我们在终端提浓后供给化工厂的煤浆浓度,较国内常规气化煤浆浓度平均提高5个百分点。”填补国际空白的管输煤浆制备输送技术和填补国内空白的高浓度煤浆制备技术,提升的不仅是化工企业的效益,更是煤炭行业利用管道输煤的技术自信。 



在神渭管运公司质检中心,“90后”经理王鹏斐正操作着一台激光粒度仪,屏幕上缓缓刷新着煤浆颗粒的粒径分布曲线,不同粒径区间在图表上依次显现。“我们正在开发一套‘管道血液’监测系统,通过融合AI算法与智能化监测模块,将煤浆微观特性与管道宏观运行状态关联分析,提前识别煤浆流态在未来72小时内可能发生的变化趋势,辅助判断输送系统的稳定性与风险点。”这位西安交通大学毕业的研究生正带领团队,基于现有采样数据和运行参数,利用动态建模技术对全线输送工况进行模拟与预测,为神渭输煤管道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更加精准的技术支撑。 

该公司成立技术研发中心,开展技术攻关和科技创新,推动神渭输煤管道高效运行。闫建党介绍:“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探索,我们研发出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解决了煤浆管道水击超前保护及大落差加速流防治难题,实现了超大体量、超长距离、极大落差、复杂地形的输煤管道全线闭路稳定运行。先后完成了简化管道输送流程、改造后端提浓系统、利用矿井疏干水制浆等60余项技术创新,开创了新型生产组织模式,通过科技创新,促进了神渭输煤管道经济效益提升。2024年,我们将生产成本降低30%。” 

技术研发中心攻克了长距离、高落差管道输煤易堵、易漏,煤浆浓度、粒度无法兼顾长距离安全输送和煤化工用户需求等难题,获得科技成果百余项。其中,“千万吨级超长距离绿色高效管道输煤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荣获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其项目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公司主编的中国煤炭学会团体标准《长距离、中浓度管输煤浆的技术规范》(T/CCS084—2024)正式获批发布,于2025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参编的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团体标准《管道输煤工程设计规范》(T/CNCA054—2023)获批发布,于2023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 

依托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的科研平台,该公司正在筹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目标是让水煤浆输送能耗再降15%。 

“我们要做的不是跟随,而是制定行业规则,让‘神渭参数’成为世界标准。”王鹏斐指着墙上的规划图说。 

神渭输煤管道的创新密码,藏在对比数据里,建成后的神渭输煤管道每输送1吨煤炭,综合成本比铁路运输低120元,碳排放减少40%,实现了“中国效率+绿色转型”的双重突破。神渭输煤管道在地下勾勒出创新弧线,它不仅是一条运煤通道,更是一条科技成果转化的高速路。 

“展望未来,我们将进一步促进技术转化,培养企业领军人才,打造一流的管理、技术、操作团队。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应用,与华为等知名企业合作,建立管道输煤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我国管道输煤事业作出新贡献。”闫建党说。(付增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