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在读的一本书:《管理架构师:如何构建企业管理体系》
发布日期:2025-09-29    作者:王元姝    来源:    点击量:2    分享到:

今年初,《管理架构师:如何构建企业管理体系》一书映入我的视野。作为企业管理部入职4年的员工,我常被部门职责模糊、跨部门协作低效等问题困扰,而这本书以“架构师”视角拆解的“战略 - 组织 - 流程”三位一体模型、RACI矩阵工具,恰好与我负责的制度修订、协同推进工作高度契合,很快成为我的“案头宝典”。

从“被动执行”到“主动设计”

过去做制度修订,大多是对照旧模板补充内容,有时新业务推进起来,会发现制度衔接不上。书中“管理架构要动态调整”的说法点醒了我——制度不是定好就不变的,得跟着实际需求走。

现在再做相关工作,我会试着用书中提到的 RACI 矩阵思路,先理一理业务涉及的几个部门、岗位该负责什么、衔接在哪里,不再只盯着模板填内容。这样调整后的制度,少了些“卡壳”的情况,也能更灵活地适配日常业务推进,不再是“看完就束之高阁”的文件。

从“经验依赖”到“数据驱动”

之前优化协作流程,常是“觉得哪里慢就改哪里”,效果时好时坏。书中“管理效能诊断五维模型”(流程效率、资源利用率等)让我明白,优化不能只靠“感觉”,得有实际情况做支撑。

现在遇到流程调整的需求,我会先找一找之前的运行记录,比如哪些环节常出问题、大家反馈较多的点在哪里,再结合书中工具梳理问题。这样调整后的流程,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改了又改”,同事们也说协作起来比之前顺畅些,不用反复沟通确认。

从“单点突破”到“系统思维”

过去进行部门职责梳理时,我总是习惯“头痛医头”,书中“组织系统论”让我学会全局视角。

现在梳理职责前,我会先对照公司整体战略目标,明确各部门在业务链中的定位,再结合上下游流程的协作需求,进行职责定位。这种系统思维不仅让职责划分更精准,还减少了后续协作中的推诿现象,提升了整体工作推进效率。

《管理架构师》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套“管理哲学”。它教会我:优秀的管理者不是“灭火队长”,而是通过科学架构实现“预见性治理”。未来,我将继续以书中理论为锚点,在组织设计的实践中探索更高效的解决方案,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王元姝)